亚洲精品自拍AⅤ在线_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一级内射视频手机在线观看_久久精品人妻综合AV

健康科普
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 / 首頁 - 健康管理 - 健康科普
健康科普丨孩子反復腹痛,警惕腸系膜淋巴結炎
日期 2024.01.25
來源 濮陽市人民醫(yī)院
A
A
手機閱讀本文

腸系膜淋巴結炎


健康科普

  日常門診總遇到不少家長很是苦惱:孩子總是無緣無故喊肚子疼,可過一會兒又生龍活虎了。難道孩子這是在裝病不想吃飯、不想上學、不想做作業(yè)嗎?可別質疑這是孩子裝出來的“病”,也許這會他正受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困擾!


1

什么是腸系膜淋巴結炎?



  西醫(yī)觀點:腸系膜淋巴結炎也被稱為Brenneman綜合征和非特異性腸系膜淋巴結炎,是1921年由科學家Brenneman首先描述的一種疾病。腸系膜淋巴結炎主要是由感染導致的,大部分是病毒感染,小部分是細菌、支原體感染,也見于寄生蟲感染。腸系膜淋巴結炎患者一般都會在發(fā)生上呼吸道感染、腹瀉之后,出現(xiàn)一系列相應癥狀,最常見的為腹痛,嚴重的伴惡心、嘔吐,甚至腹瀉、便秘等。腸系膜淋巴結炎好發(fā)于7歲以下的兒童。


  中醫(yī)觀點:中醫(yī)認為腹痛病因多由食積、臟腑虛寒、寒凝等引起,因此兒童腸系膜淋巴結炎歸結于“腹痛”范疇;治療注重疏通脈絡,調暢氣機,所謂不通則痛,通則不痛。


2

常見病因



  感染因素:腸系膜淋巴結炎主要是由感染導致的,多見于上呼吸道感染和胃腸道感染;一般情況下偶爾發(fā)生的上呼吸道感染或者胃腸炎是不會出現(xiàn)腸系膜淋巴結炎,如果孩子經常上呼吸道感染,或者患有慢性鼻竇炎、扁桃體炎、慢性腹瀉、反復腸道感染等,最容易發(fā)生腸系膜淋巴結炎。

  腹部受涼:患兒喜歡冬季吃生冷水果、喝涼牛奶、酸奶等生冷寒濕之品或者夏季過度食用冰冷食物、飲料等;冬季外出腹部受寒冷刺激、夜間睡眠腹部受涼、孩子經常光腳不穿鞋等,均容易誘發(fā)腸系膜淋巴結炎。 


3

臨床表現(xiàn)



  典型癥狀是腹痛,多表現(xiàn)為隱痛、慢性鈍痛或者急性絞痛,癥狀輕重不一,大多癥狀輕微,持續(xù)時間數分鐘到數小時;嚴重的可伴有發(fā)熱、惡心和嘔吐,腹痛可發(fā)生在腹部任何部位,以臍周多見,少有反跳痛及腹部肌肉緊張。偶可在右下腹部觸及小結節(jié)樣腫塊,為腫大的腸系膜淋巴結。



4

輔助檢查



腸系膜淋巴結炎一般需要進行以下檢查以明確診斷:

1.體格檢查。腸系膜淋巴結炎會引起腸系膜淋巴結腫大,如果患者體型比較瘦,有時可以在右下腹觸診到腫大的淋巴結,局部可能會有壓痛。

2.實驗室檢查。臨床上病毒感染導致的腸系膜淋巴結炎最多,這類患者通過血常規(guī)檢查,結合病毒感染引起血常規(guī)變化特點,也可做出診斷。

3.影像學檢查。可以通過腹部彩超、CT等輔助檢查,通常可以發(fā)現(xiàn)局部腸系膜淋巴結有腫大;最近特別是彩超功能越來越強大、便捷,檢查應用越來越廣泛。

4.淋巴結活檢。如果患者經過普通檢查,仍不能明確診斷,有時需要進行手術探查做淋巴結活檢來明確診斷。需要提醒大家的是,有經驗的臨床醫(yī)生一般通過體格檢查、普通輔助檢查,再結合患者的病史,就會比較容易診斷出腸系膜淋巴結炎,但腸系膜淋巴結炎容易誤診,需注意與急性闌尾炎、腸套疊、腸系膜淋巴結結核、淋巴瘤等疾病鑒別。


5

如何治療?





西醫(yī)治療方法



  急性腹痛發(fā)作,給予口服“顛茄、654-2”等緩解平滑肌痙攣藥物對癥治療,可以局部保暖、熱敷、按摩等方法緩解或減輕腹痛;平時主要是預防感冒,少食生冷水果、食品或飲料、奶制品等,睡覺時注意腹部保暖,冬季外出注意避免冷風刺激,不要光腳受涼等。  



中醫(yī)治療方法:推拿、艾灸



  小兒推拿的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推拿的手法刺激穴位,從而達到助消化,提高人體體質以及免疫力,增強抵抗力等作用。小兒推拿通過刺激穴位以及經絡的循行,從而達到相應的目的,具體分為很多的手法,現(xiàn)將其中幾個常用手法介紹:



補脾經


  脾經穴在小兒拇指橈側面。操作者用一只手握住小兒的手,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小兒的拇指并使其彎曲,然后用另一只手的拇指單向推按患者的拇指,自指尖向指根的方向為補法。注意不能循環(huán)來回推,只能按照同一方向進行推拿。推50~100次。功效:補脾經有補脾和胃,益氣養(yǎng)血,常用于治療小兒脾虛泄瀉,消化不良,食欲減退等。注意事項:力度要適宜,避免力度過大。





外勞宮


  外勞宮穴是經外奇穴,它具有祛風通絡、活血止痛的功效。位置:外勞宮穴在手背處第二、三掌骨間,掌指關節(jié)后0.5寸的凹陷中。手法:用拇指指腹對穴位環(huán)狀按摩,每次揉2-3分鐘。



摩腹


  采取平臥位,用一手的食指、中指、無名指、小指相并攏,掌指自然伸直,使腕關節(jié)略曲屈,以四指的指面附著于小兒腹部;用輕柔的力度在小兒腹部臍周附近,行環(huán)形而有節(jié)律的輕撫摩動;按摩的力度使腹部輕輕向下凹陷0.5厘米左右為宜;每次可以按摩50-100次;最后再將雙手搓熱,用手掌捂熱小孩腹部,此法有調脾和胃的作用。手法不宜過重,應輕重適宜;手不宜過涼,應溫暖。



捏揉肚角穴


  位置:肚角穴位于臍下2寸旁開2寸大筋。

  操作:用拇、食、中三指相對用力拿住肚臍兩旁腹肌并作對稱揉拿。

  作用:理氣消食止腹痛,主治腹痛、腹瀉。次數:約3-5次。



足三里


  足三里穴位于在小腿外側,膝眼下3寸,脛骨外側旁開1橫指處。

  操作:用拇指端相對用力按揉雙側足三里。

  作用:具有健脾益胃、和中補氣、溫中散寒、行氣消脹、降逆止嘔、消食化積和壯陽等作用。

  次數:每側每穴約按揉500次。



捏脊


  捏脊可以調陰陽、理氣血、和臟腑、通經絡,還有培補元氣、強壯腰脊、扶正祛邪、促進兒童生長發(fā)育的功效。捏脊時應沿著脊柱兩側從長強穴向上捏至大椎穴,一般重復5-7遍,手法應柔和、力度應適中以免損傷皮膚。

  艾灸可以通經活絡、散寒止痛:腹部有很多條經脈通過,包括任脈、胃經、脾經等,適當的艾灸腹部能夠起到通經活絡、散寒止痛的作用;艾灸還可以健脾,益胃,緩解腹脹、腹瀉、消化不良、嘔吐等癥狀,根據病情常選取中脘穴、神闕穴、天樞穴、氣海穴、關元穴、足三里穴等。


6

 日常防護  



● 從小養(yǎng)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,注意飲食均衡,避免挑食、厭食。

● 平時要多運動,增強體質,避免反復的上呼吸道感染。

● 注意飲食衛(wèi)生,忌過食生冷瓜果、忌雪糕、冰淇淋等冷飲,少喝飲料,不暴飲暴食。

● 要盡量預防孩子感冒,在天氣變化的時候及時添減衣物,平時注意腹部保暖。

本期供稿專家


孫明昌


兒科三病區(qū)  副主任醫(yī)師


坐診時間:每周日全天


診室位置:兒童醫(yī)學中心一樓11號診室


咨詢電話:0393-6162092

編輯:宣傳科

END



醫(yī)保病歷復印

關于省職工醫(yī)保、城鄉(xiāng)居民醫(yī)保、各種國家政策的介紹與公告

立即進入
新農合服務

保障農民獲得基本衛(wèi)生服務、緩解農民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方面

立即進入
遠程會診

為實現(xiàn)醫(yī)院遠程醫(yī)療平臺之間的信息互聯(lián)互通和資源共享

立即進入
人才招聘

促進學科建設,優(yōu)化人才梯隊,濮陽市人民醫(yī)院現(xiàn)面向社會公開招聘

立即進入